科技创新篇——天工人巧日争新

  • 发布人:人民网
  • 时间:2019年-07月-19日
  • 地区: 长三角
  • 点击量:368
  • 科技创新

据皖江在线消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凭着开放、包容、拼搏的精神,马鞍山这座城市处处充盈着创新的“因子”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首部《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蓝皮书》中排名全国第67位、全省第3位……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马鞍山马不停蹄,奋力向前。

1.webp.jpg

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去年,在市委出台的《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创新被定位为发展的“基点”,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作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一年来,在“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发展定位的引领下,马鞍山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标长三角创新链、要素链、人才链,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壮歌正在唱响。

创新环境氛围优良 创新活力迸发正旺

在马鞍山,提起“金菜地”,可谓妇孺皆知。作为一个老牌的民营企业,其产品不仅在马鞍山,在华东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消费者喜爱。

“企业的发展要一直向前看、往前走,不容一刻停留,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自我欣赏。”企业副总经理韩玉保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菜地不断追求创新,依托现有资源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不断创新研发推出新品种,优化食品加工工艺,坚定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档次。2018年,企业销售额突破了3亿元大关!韩玉保估算,未来十年,金菜地的市场容量保守估计将会达到2000亿元,年增长率保守估计在30%-40%,市场空间巨大。

3.webp.jpg

在马鞍山,像金菜地这样一直奔跑在路上的企业还有很多。一串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有企业人辛苦的付出,更有马鞍山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科技、人才等政策为标杆,马鞍山市先后发布了《马鞍山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马鞍山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马鞍山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管理办法》、《马鞍山市专利资助办法(暂行)》、《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形成了“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扶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在贯彻落实好现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同时,马鞍山市还紧跟国家创新政策变化,进一步推进全市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建设,形成了更加完善的针对科技创业资金扶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投融资、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链条。

搭建创新平台 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作为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马鞍山国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早在2012年便进入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过几年的孵化,该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产品的生产、销售。最近,为了公司最近研发的产品,总经理张锡良忙着向南京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希冀破解技术难题,实现公司更多新产品的成功研发上市。

以创业服务中心为依靠和平台,一批像国声公司一样的企业在这里成长起来,包括了统力回转支承、华骐环保、菲利特等一批马鞍山市龙头企业。据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朱慧刚介绍,为进一步深化宁马交流,中心与南京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搭建平台,努力实现在发展规划上互融、基础设施上互联、产业发展上互补、人员交流上互通的新格局。

7.webp.jpg

华骐环保“车载式魔方磁”,“喝”进污水吐出清水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马鞍山市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研发平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各3个,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泰尔重工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慈湖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全市上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一站式”科技服务大厅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开展科技咨询、专利代理、财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800余家次。

此外,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马鞍山市还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成一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创客空间”和创业基地,为企业搭建多种创新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制造业加快升级。

今年,马鞍山市还将继续在院士工作站建设、省科技重大专项、省市政策资金兑现等方面,支持南京大学在郑蒲港新区共同推进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协调推进博望区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建设深度合作,促成该研究院早日建成实体运行。同时,持续推进慈湖高新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鞍山智能装备研究院建设,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力量,启动新引擎。

9.webp.jpg

产学研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结硕果

对中冶华天节能环保研究院年轻的总经理安忠义来说,奔波于宁马两地,已成为一种工作和生活的常态。5年前,中冶华天(安徽)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马鞍山注册成立。作为一家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推广的专业性公司,5年来,公司的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安忠义看来,这得益于企业与南京的紧密连接与融合发展。

“我们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还与南京高校共同建设了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安忠义说道。

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仅马鞍山市毗邻的南京市就拥有50多所大学、700多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多位院士。不仅仅是中冶华天,近年来,马鞍山市与南京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有了相当的进展,或请高校设立研究院,或不拘一格培育人才,或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搭建服务平台,让双方“联姻”,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省级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11.webp.jpg

宁马科创园

据统计,目前,与马鞍山市县(区)、相关企业已开展或拟开展合作的高校院所主要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家单位。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转化马鞍山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技术转移马鞍山分中心已在慈湖高新区建立,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在郑蒲港新区建成使用,南京工程学院(马鞍山)数控装备研究院在博望高新区全面推进,上海交通大学绿丞复合材料工程研究院落户经开区,南马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有限公司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共建南航(马鞍山)智能装备研究院。

“诗城英才”来助力 人才流动无障碍

位于慈湖高新区的安徽徳馨华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药功能食品及卫生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最近,企业针对小儿积食所研发的产品正在加快市场推进步伐。

“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是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是为了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特别注重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企业首席科学家徐寒梅博士说道。身为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寒梅说她及她的团队在马鞍山找到了发展的信心,“这里的服务好,政策配套好、落实快,我们对发展环境很满意。”

13.webp.jpg

融入长三角,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马鞍山坚持机制推动、产业带动、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四位一体’,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人才市场,特别是构建与南京一体化的共建格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推动与苏浙沪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力求等高对接,马鞍山市于2018年出台人才新政,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诗城英才”计划,围绕马鞍山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龙马”工程、青年人才引进“骏马”工程、柔性引进人才“驿马”工程和本土人才培养“1221”工程、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培养100名左右高端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工程技术关键人才、3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大学生。据统计,去年共引进“龙马”工程高层次人才58人、“骏马”工程青年人才2222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6711人,培训、引进技能人才1.8万多人。同时,马鞍山市还与南京市组织部门签订专项合作备忘录,开展党政干部挂职、企业高管人才培训、人才资源市场化合作等项目。

12.webp.jpg

在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中,马鞍山市注重以产业聚人才,以项目留人才,以产业融合带动人力资源流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南京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的上下游企业16家,引进浙江奥克斯智能电气公司,吸引近5000人就业。推动郑蒲港和上海临港集团全面合作,建立上海临港马鞍山产业园,推动产业人才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为大力推进资源共享,马鞍山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加入长三角14市人才服务城际合作联盟,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同步发布,做到“一地投放、多地共享”。开展活动同谋,2018年组织107家企业在长三角城市各高校开展人才专场招聘33场,引进大学生809人;与上海交大合作,组织11期“企业家沙龙”,210多名企业技术主管参加,解决技术难题60余项。着力人才共育,利用浙大、上海交大等名校资源,举办企业高管EMBA班、企业家高端培训班28期,培训企业负责人800余人次。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皖江职教中心还分别与上海宝冶、南京金鹰等大型企业合作办学,拓展实践教学渠道,订单式培养毕业生1228名,共享生源、技术源,实现合作共赢。(黄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