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脚步为何“响”?安徽深懂企业难

  • 发布人:安徽省科技厅
  •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 地区: 安徽
  • 点击量:855
  • 科技创新
  • 科技人才

岁末年终的时候,也是千行百业向一年交卷的时候。


有几组数据,洞见“安徽答卷”的创新分量。


日前,奇瑞集团公布11月新车销量,销售汽车212076辆,同比增长111%,年内连续第二次突破20万辆,再创单月销量历史新高——镶嵌在安徽“首位产业”链条上的奇瑞汽车,可谓交出了一份提振信心的答卷。


还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今年以来,合肥全市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111户(其中614户企业抽查中),首次实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破万”。创新主体拔节生长,合肥创新“家底”越来越厚,跨越发展底气与日见长。


从汽车制造到创新发展,从“微场景”到“大市场”……“量”的厚积,背后是安徽争分夺秒深耕创新的响亮足音。


我们注意到,这段时间,安徽推进的几场重要会议,“创新”关键词成为高频词。创新在省委心中的分量只增不减。


12月15日下午,省委书记韩俊在合肥与出席第六届安徽院士创新发展会议的院士举行工作会谈。


在会谈中,省委书记韩俊表达了希望院士深化与皖合作的愿望。在路径方面,表示将通过设立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方式,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携手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来皖转化落地,帮助引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助力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始终是安徽关心关切的头等大事。然而,创新没有人才将举步维艰。如何引人?安徽表示将全力当好“后勤部长”。此前在地方调研时,省委书记韩俊就多次强调要当好科学家、人才和企业家的服务员。


与此同时,引发外界关注的,还有苏皖一年一度的两省多个城市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家庭聚会”。这一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跨省经济圈试点理念,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其中,安徽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便是“南京都市圈” 成员城市。作为中国都市圈的先行者,安徽与江苏合作持续走深、渐入佳境。


在此次“家庭聚会”上,“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签订了七项“约定”,发布一项成果。无论是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协同合作,还是产业链发展联盟协议,或是科创金融联盟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合作共识凝聚着强烈的创新融合共鸣。


处处谈创新、时时支持创新,安徽对创新情有独钟,深耕+细作、顶层助力+企业角逐,创新之花开遍城乡大地、各个场景。今天的安徽,到处都活跃着创造身影,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从年头走向年尾,我们拥抱可期的明年,创新的考卷常出常新。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创新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布局,作出挺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脉搏的深入研判,足见国家对创新发展的更大布局和期待。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进击的安徽,正在靠创新弯道超车;穿上创新“跑鞋”的安徽,在科技赛道上不断跑出“加速度”。怎样打开一个更加让人“尖叫”安徽创新场景?全省上下需要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找准“接口”,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重点领域积蓄力量、厚积人才、赢得优势,在擅长的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赛道中竞速领跑,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奔赴创新高地。


创业的路径千条百条,创新这条路子尤其不好走。对企业而言,创新需要投入、需要真金白银、需要人才支持、需要环境加持,而且很多科技创新短期内可能难以“立竿见影”,或者是面临失败风险。


这便需要,企业要耐得住性子,抓住机遇、站稳风口,合理布局创新场景,在那些前沿领域、未来赛道中放宽眼光、舍得投入,下好“先手棋”,练就“杀手锏”,跑稳“接力赛”,向科技创新要未来,走稳走实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的好“种子”,自然离不开孕育创新的好土壤。合肥平均每天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而今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慕名江淮,投资、落户、扎根安徽。机遇来了,就要牢牢抓住,把创新型企业捧在“掌心”来爱护。


安徽深知,创新靠企业。安徽同时也是最懂企业难处的。不论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面对面联系企业机制,一竿子插到底,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驰而不息优化创新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还是多年来一棒接着一棒跑,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接力培育技术成果转化的“良田沃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举一动无不表达着地方对创新主体的深情厚爱。


安徽“创新名片”为何响当当?关键一条,安徽深懂企业的难处,政府无微不至当好“服务员”。


全省上下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为一个个创新型“赛手”当好“后勤部长”,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一个跨越的安徽,离不开政企的“双向奔赴”、合作共赢。懂创新的干部与懂产业的企业家珠联璧合,“一企一策”蹚新路,拿出真金白银和未来空间吸引人才近悦远来,走稳创新逆袭之路,安徽正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厚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