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在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一半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浙沪交汇处,坐落着中国第一个跨省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新区、科技新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2017年,《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框架协议》签订。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科技城展示中心已具备试运行条件。
这座面向未来的科技之城,是长三角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的交往互动更是动作频频。
4月,“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成立,来自沪苏浙皖四地三类25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双创基地结盟,将奏响创新创业联动的强音。5月,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省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在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领域推进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和协同化发展。
除地理上的跨界之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也全面铺开。
资源流通 共享科技成果
长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如何更好地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利用?长三角“创新券”通用通兑,就是盘活区域科技资源的一项生动实践。
创新券,是由政府免费向中小微企业或创业团队发放的“权益凭证”,主要用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本。浙江长兴县较早开展了“创新券”跨区域试点工作。去年,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订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嘉兴市已有212家企业选择使用上海35家科研单位和机构的3000多次服务,总消费金额462万元。
加强优势互补,加快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一个“不分你我”、资源共享的科技高地,未来可期。
对标世界 推动产业发展
以G60高速为纽带,从上海到嘉兴、杭州,沿途企业如同散落的珍珠,被这条“创新项链”一一串起。随着G60科创走廊的纵深推进,人才、资金、装置、项目等科创要素在区域范围实现更优配置。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步梳理的方案,未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将按照体现世界先进水平、体现长三角联动、体现外部溢出效应的三个标准,规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也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引领区。
发放科技创新券,是我市有效解决科技专项资金覆盖领域不够宽、资金使用不聚焦和创新资源流动性不强等方面问题的有效手段。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去年我市科技创新券发放量创新高,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通过进一步完善市级科技创新券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增强了全市企业的创新活力,特别是嘉兴科技创新券在上海全面使用,有力促进了沪嘉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等无缝对接,也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沪嘉创新券实现互认互通
2017年7月12日,嘉兴市政府与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三方签订了《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当年10月20日,嘉兴首张跨区域科技创新券在上海实现兑现,这也是浙江省首张跨区域使用的科技创新券。
随后,我市出台了《关于嘉兴市本级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嘉兴企业在上海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同样享受本地补助政策标准;同时,对于上海的创新载体与本地企业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根据载体接收创新券面值总额的30%予以奖励。
跨区使用“破冰”后,2018年我市全面推行嘉兴科技创新券在上海使用。截至目前,上海已有680家机构和10250台(套)大型仪器可为嘉兴企业提供1.3万项技术创新服务。去年全市147家企业使用了上海48家单位相关服务1335次,服务费用共计1501万元,其中确认使用创新券234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科技创新券在嘉兴使用也已经取得突破,海盐国家标准件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嘉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嘉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等我市10家创新载体先行进入上海大仪网平台,可为上海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至此,沪嘉两地科技创新券形成了双向互通。
创新券使用金额连年增长
2018年,嘉兴禾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使用创新券12笔,金额共计16.58万元,公司的科研工作得到有效助力。据悉,全市因科技创新券受益的公司还有很多,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去年全市共发放创新券7004万元,确认使用4491.13万元,确认使用量同比增长89%,排名全省第四。
市科技局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科技创新券已经实现全链条支持和高效率服务,受益企业更多,使用也更便利,“全市已实现科技创新券政策县(市、区)全覆盖,发放范围从检验检测、文献查新和科技检索逐步向科技咨询服务、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全过程覆盖和创新活动全链条延伸。”
之前,我市科技专项资金对创新主体的支持集中在单一竞争性项目,如今已经转向以普惠性政策支持为主。此外,对于申请创新券资助的主体,只要申请内容属实,属于科技创新的研发活动都能获得财政科技资金的补助。
在支持领域上,我市科技创新券已覆盖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科技创新券的补助从科技研发前端的检验、检测(试制)、科技查新、设备共享、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设计等七个环节,到科技成果推广的科技培训、主体培育、专利质押、专利授权、专利纠纷等五个环节。
支持范围也进一步扩展。申请单位从原来的生产制造企业逐步延伸到科技、建筑和生产服务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申请科技创新券的企业数量达2253家,受益的企业规模涵盖小微型、规模型和大中型企业,分布均衡。
同时,通过对科技创新券发放审批流程的优化,企业申请创新券比之前更便利了。目前,我市将创新券审核操作周期由6个月缩短为3个月,审核操作流程相应在一个季度内完成。此外,我市还下放审核权限,将原由市级负责审核的权限下放至区级管理部门,减少办理中间环节,申请审核实行分流处理,有效缩短了审核操作流程,提高了审核效率。
10月19日,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领取了在上海科研机构进行检测检验所使用的科技创新券,这张券也是全国兑换的首张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券。这是我市在尝试科技体制改革,突破行政壁垒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是强化制度设计,加强统筹管理。市科技局出台了《嘉兴市本级进一步推广应用创新券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券的使用范围、兑付手段、补助政策等。企业、创业者依据技术创新需求适时领取一定额度的创新券,创新券使用有效期限为3个月,可多次申领创新券,原则上申报周期内每个企业最高申领额度一般不超过20万元,每个创业者最高申领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
二是加快要素对接,实现区域共享。今年7月,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嘉兴市政府三方在嘉兴签订了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嘉兴市企业可以凭借科技创新券享受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提供的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检验、科技研发等资源与服务等。
三是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创新券的申请发放依托于“浙江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企业和创业者可以借此平台完成科技创新券的申领、兑付等环节,同时,企业和创业者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并在线预约技术创新服务,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长江经济带建设离不开科技资源共享,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需要向周边地区辐射。7月28日上午,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在嘉兴市召开。会上,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订了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通过科技创新券跨区域试点,让嘉兴企业便捷地使用上海800多家机构的科学仪器,助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出席签约仪式并表示,此举将有力促进沪嘉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要素市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等无缝对接。
近3年来,上海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大力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并为长三角其他城市乃至全国提供共享服务。2016年,经市科委推荐,上海“互联网+创新服务”电商平台——牵翼网为嘉兴企业提供资源服务。据统计,去年嘉兴有150家企业使用了上海67家机构的193台仪器,企业共送检2855份样品,获得1116次服务,机时共计5307.88小时,费用共计213万元。
上海市和浙江省政府都有科技创新券,为企业使用科学仪器提供费用补贴。为解决嘉兴企业使用上海服务机构的科学仪器,涉及跨区域等问题。上海市科委与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多次探讨后,决定采用事后补贴的做法,各地补贴各自的企业用户,这样就在政策不突破的情况下,实现了两地科技创新券的“互通”。
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三方签约后,嘉兴企业享受上海科技服务的便利性将进一步提升。据悉,“检测绿色通道”正在筹建中。牵翼网将在嘉兴设立多个取样点,只需1小时左右,当地生物医药企业就可以将样品快递到张江药谷,当天用科学仪器进行检测,第二天收到检测报告。其他产业也是如此,例如,当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可通过“绿色通道”,将样品快递至同济大学机动车检测中心。
此次上海与浙江嘉兴的合作作为一个试点,今后还将推广到浙江其他地区,并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进行推广,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