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海市南通商会在沪揭牌成立,这也是上海市民政局登记在册准予成立的第100家异地商会组织,旨在凝聚在沪通商力量,弘扬通商精神,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服务通商企业发展。
沪通两地经济往来密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通籍企业家纷纷在沪投资兴业,时至今日已有近万家企业,涉及各行业、各领域。
在当天召开的上海市南通商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森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其当选为首任会长;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吉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怀吉受聘为名誉会长;162家企业成为首批商会会员单位。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江苏省南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惠民共同为上海市南通商会揭牌。
根据上海市南通商会的下一步计划,商会将着手打造“通商之家”,吸纳更多志愿加入的在沪通商,提升通商在沪影响力。会长王文其表示,将根据会员情况成立分会,打造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平台,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促进通商共同壮大。
上海市南通商会副会长、瑞慈医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宜新表示,自己正着手将上海先进的医疗资源引入南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能让在沪企业家回乡创业,更能把我们所在行业的企业家带回南通发展。”
查看详情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朱文君)昨天下午,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联合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通召开。沪通双方表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沟通合作,充分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共同将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打造成沪通合作的样板和典范。
上海市静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陆晓栋,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在会上讲话。副市长陆卫东主持会议。
从2010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先后在三个“一年内”完成了规划编制、征地动迁、基础设施建设,陆续配套建设了九年一贯制学校、高端商务中心、高品质科创社区,逐步搭建起“智能化、生态化、网格化”管理网络。按照产城融合的先进理念,园区不断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目前已集聚企业166家、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产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
陆晓栋说,过去几年,科技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定位愈发高端,载体支撑更加有力,基础配套不断完备,形成了一个富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产业体系,一个初具产城融合的科技城市,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他指出,科技城是沪通两地政府创新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下阶段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集聚力度,坚持环境促发展、提升创新活力,坚持机制促发展、共享发展经验,将科技城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典范以及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典范。
韩立明说,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了南通新的定位和要求,沪通区域合作的加速推进,为科技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她指出,下一步要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强化产业导入,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推动平台类、外移外包类、互联网经济类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要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强化功能建设,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功能、尽快突破生活性服务功能,使科技城的集聚功能更强、辐射带动效应更明显;要以更优的机制体制强化服务管理,在管理一体化、融合化上做足文章,加大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力度,同时加强沟通对接,提高园区服务发展、服务企业的实效性。
会上,凯木金科技、易康泰科、有感科技以及秦淮数据中心4个产业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国际青创园犹如创业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不仅为我们初次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政策福利,更赋予了许多创业辅导、创业服务,助力我们的梦想顺利启航。”昨天,园区首批入驻企业“大樱桃校园人才培寻平台”创始人周璐向记者透露。
国际青创园是南通市崇川区政府重点打造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为显著导向的青年友好型“双创”园区。园区紧盯沪通协作大趋势,引进上海软件园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品牌导入、管理融入、项目溢出、人才互动等方式对园区形成强大支撑,打造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及新课堂等孵化平台,为园区沪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办公、辅导、资金、资源、政策配套等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各类入园企业40余家,双创氛围日渐浓厚。
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落户
开启沪通合作创新创业新模式
2017年4月28日,南通市崇川区与上海软件园签订正式战略合作协议,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正式落地。而落地处,正是位于崇川路79号的国际青创园。如今,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园区一期工程已经交付,吸引了上海技物所褚君浩院士团队、上海博彦科技、上海微问家等数十家双创企业签约入园。
“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的落户,开启了沪通合作创新创业发展新模式。”国际青创园创新总监花小安介绍,在上海软件园打造的上海软件园科技成果在线平台上,集聚着上海科学院13个公共研发服务平台、100多位专家学者、1700多项发明专利,园区通过与其合作,建立了上软科技成果在线南通中心,真正实现上海优质科研技术资源的沪通共享,推动上海的研发人才、技术专利与南通企业需求的即时对接,成为实现“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的有力推手。
上海博彦科技是亚洲领先的全方位IT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已在园区设立子公司,并将部分研发人员落地到南通。据介绍,子公司依托上海总部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结合南通本地研发人员的共同突破,目前已经成功承接并实施了南通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监管系统、物业监管平台等政府项目。
记者了解到,崇川区目前共有各类科技园区19家。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崇川与上海共建各类园区载体7个,包括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同济大学科技园南通分园、复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园、可可空间南通创新中心、BU青年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大“一基金两基地”,签约落户企业项目近百个。这些园区载体已经成为崇川吸引上海优质项目落地的梧桐树,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更是深化“北大门”建设,丰富“双创”支撑平台,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有力践行。
一站式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助力企业从“幼苗”到“壮大”
“园区的定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文创产业,针对这两大产业,我们依托‘物理空间基础服务’+‘企业孵化增值服务’的梯度叠加,打造了以创业服务、创业辅导、资源对接、青创论坛、品牌推广以及股权投资等为核心的‘一站式’综合双创孵化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及企业家提供‘全程式创新创业服务、全景化创新创业孵化’。”花小安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通过加入长三角创服联盟办公室,为入园企业打造“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资金共享、人才共享” 以及 “产业链接、创新链接、服务链接、技术链接”的服务平台;联合南通市众多高校,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创业学院,重点扶持信息技术类项目培育与发展;打造南通市首个公益性质路演平台,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融资路演、规划咨询、创业辅导、经验分享等生态创新创业体验,搭建创业办公、交流分享、资本对接、资源共享的全新创新创业平台以及上线运行“上海软件园成果在线南通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运营服务。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经成为南通8所高校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一年来,园区举办南通市级创新创业大赛一次,举办各类项目点评、项目辅导、项目评审、双创知识讲座活动12场,指导项目团队90多个,培训人数260余人,并为部分项目组织路演推介活动6次;同时,先后组织创业路演及培训活动20余期,参与人数超过500人。
“饭圈app”是南通对对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袁懿为粉丝打造的一款社交类互动平台。为了促进企业更好成长,去年年底,在园区的组织下,袁懿针对“饭圈app”进行了项目路演。在南通大学“互联网+”创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建新、摩登天空集团董事长崔海涛等老师的现场指导下,袁懿改革创新,目前粉丝用户数达2万+,企业一步一个台阶,走得更好更稳了。
环境政策等优厚资源聚集
致力打造专业示范性双创园区
“没有青创园,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青创园,帮助我们实现了创业梦。”这是“大樱桃校园人才培寻平台”创始人周璐感慨最多的一句话。
“大樱桃校园人才培寻平台”是一个大学生兼职平台,其创始人是周璐等南通大学四名在校大学生。周璐透露,一开始,他们既没有办公场地也缺少资金,就在学校附近奶茶店到处“打游击”,一次偶然机会,进驻到了国际青创园。考虑到他们是大学生,资金有限,国际青创园对他们租赁的工位给予了租金优惠,并对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及时提供了人性化的帮助。
据介绍,对于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企业,园区经过评审都会实行租金减免等优惠,这对于入驻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了这些优厚的租金优惠政策,园区还先后改造建设了园区服务中心、园区展示大厅、园区路演大厅、2500平方米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以及为了满足入园企业办公、社交所需的系列基础配套,让园区更有温度,不再是传统的办公地点,而是“创业+生活+社交”的一体化综合社区。
“国际青创园是在南通‘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整体定位和南通市委市政府‘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战略定位大背景下诞生的。”花小安透露:今年11月11日,由崇川区人民政府与上海软件园联合主办的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将在国际青创园举行,届时上海软件园南通分园将正式揭牌,未来,来自上海的更多优质资源、前沿技术、高层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产业培育做法,将纷纷涌入园区,“这对于把国际青创园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双创服务专业,具有品牌效应及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化、示范性双创园区,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6月25日,南通市港闸区举办了“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2019沪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港闸专场)”,进一步对接、引进和转化上海地区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合作高度和浓度。20多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通大学的专家教授、80多位企业家代表、南通市区科技条线领导参会,会议分为技术成果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现场对接洽谈三个议程。
港闸区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企业要搞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产学研是关键。港闸区科技局承办此次活动,既是“介绍人”,帮助港闸企业和上海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平台、增进了解;又是“赞助商”,为双方产学研合作提供真心实意的支持;更是“店小二”,为各位专家、教授,以及港闸的企业家做好服务。
据了解,活动准备阶段,港闸区科技局已将征集2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南通大学前期对接,收到技术需求反馈18项。活动中,“有备而来”的专家教授按领域分成6组走进这20余家企业,现场“把脉问诊”。当天善水化工、润邦重机与上海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沪通两地将持续发挥智力优势,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落户港闸,实现合作共赢。